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弘扬其价值,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与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打造一流文旅品牌,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植根于山西深厚文化土壤的非遗资源,是发展旅游演艺产业的重要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1项,涵盖了山西各地代表性非遗种类。其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81项。比如,曲调委婉的河曲民歌、激昂铿锵的上党八音会、喜闻乐见的长子鼓书、威震寰宇的绛州鼓乐等。这些极富山西特色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无论从其传承发展历史,还是艺术表现形态来看,是最能体现山西历史文化、精神传统的活态资源,也是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山西故事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支撑山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比如,《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大型情境体验剧,无不烙刻着“黄土”“黄河”的传统印记,成为山西深厚艺术土壤滋养中成长起来的经典艺术作品。因此,传承保护好山西丰富优秀的非遗艺术资源是发展旅游演艺产业的重要基础。
深挖非遗演艺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是实现旅游演艺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山西非遗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反映时代特征,展现了不同时期三晋儿女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特别是以黄河、长城、太行为代表的区域性自然景观、社会历史、人文特色,共同构建起山西独有的精神文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歌2万余首、民间舞蹈240余种、民间器乐70余种、民间曲艺48种、戏曲剧种38个,而这些传承久远的民间艺术,无论是从其产生传承的自然、历史、空间环境来看,黄河、长城、太行的宏阔自然地理空间是孕育无数优秀艺术之花的重要沃土,还是从其各类艺术形态表现传达的形式、内容、精神来看,黄河、长城、太行是众多艺术形式久久传唱的不老主题,并在与山西各地民众生活的互动交融中,已升华为山西人独特的精神品格,深刻烙印在山西这片土地上,滋养着山西独特的人文特征和精神传统。因此,从非遗演艺资源予以艺术性解读黄河、长城、太行内涵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并从中重新发现构建山西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是提升山西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内涵的重要支撑。
推动非遗展现空间与旅游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旅游演艺品牌发展的重要路径。国家《“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小镇,鼓励非遗特色景区发展。我省各地立足地域文化空间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呈现与景区、景观的有机结合,发展“非遗+旅游”的新型旅游业态,营造全新的活态文化空间。比如,结合重大节庆、节日,举办大同云冈文化旅游节、左权民歌汇、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沁州书会等活动,不仅促进地方优势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推动各地景区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以《又见平遥》《如梦碛口》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项目,在特定的景区或景观空间中,运用多元艺术手段实现了旅游景观与非遗文化元素更为紧密的互动融合,二者在结合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空间与旅游功能的有机融合,表现在非遗展演模式打破传统时空边界。比如,将秧歌、戏曲、鼓乐等放置于符合演出条件的历史遗址、古城大院、山水园林等场地,建立打造民歌、曲艺、戏曲等小型演艺空间,实现非遗传承与旅游效益互利共赢。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发展,为非遗文化与旅游景观、景区的结合发展提供了网络空间的体验新模式,有效地拓展了“非遗+旅游”的多元营销路径。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重塑山西旅游演艺品牌的根本要求。当前,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融合创新,追求演艺品质与管理服务并重,“非遗+旅游”是满足游客需求的新型文旅形态。我省各地为丰富优化游客体验,提升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了《又见平遥》《如梦晋阳》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现代旅游演艺产品,从舞台观赏式转型为互动沉浸式,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旅游体验模式,有效增加景区吸引力,深受游客青睐,同时带动旅游经济增长,成为推动山西文旅发展的强劲动力。比如,《又见平遥》从首次演出以来至2020年初,演出从562场增加到808场,观演人数从25万人次增加到67.7万人次,演出收入从3400万元增加到1.19亿元,促进了平遥旅游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当前,山西非遗旅游演艺创新发展是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让人们在晋风晋韵的魅力演艺中领略自然风光、享受艺术盛宴、感受民俗风情、体验精神熏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塑造山西文旅演艺品牌的必然选择。
非遗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联系,其融合发展过程呈现出非遗和旅游互为场景的基本特点。从山西的实践来看,“非遗+旅游”日渐为各地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非遗保护以展示和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不断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民俗等非遗文化进行再开发,将其融入实景演出、景区演艺等旅游文化中,这样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使得旅游品牌更富有文化性和差异化,打造出有主题、有特色、有内涵的文旅产品,从而实现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山西省艺术研究院 邓佳丽)